书架 | 搜书

和珅全传:从御前侍卫到军机大臣,全本免费阅读,古代 凡禹/和琳,无广告阅读

时间:2018-07-16 19:14 /清穿小说 / 编辑:穆念慈
火爆新书《和珅全传:从御前侍卫到军机大臣》由凡禹/和琳最新写的一本战争、三国、清穿风格的小说,这本小说的主角是福崧,丰绅,刘墉,情节引人入胜,非常推荐。主要讲的是:候,乾隆突然断喝一声:“和珅,你可知罪”和珅顿时慌了手啦,扑通跪倒在地说:“皇上明察,臣此去山东,小心...

和珅全传:从御前侍卫到军机大臣

小说时代: 古代

主角名称:刘墉丰绅阿桂福崧

阅读指数:10分

《和珅全传:从御前侍卫到军机大臣》在线阅读

《和珅全传:从御前侍卫到军机大臣》第20篇

候,乾隆突然断喝一声:“和珅,你可知罪”和珅顿时慌了手,扑通跪倒在地说:“皇上明察,臣此去山东,小心谨慎,秉公办案,恐有负皇恩,皇上明鉴。”

乾隆将钱沣呈上的密信与和珅,看他如何反应。和珅一见密信,心中的一惊,表面上却不。他装作不知就里,缓缓地打开信,一字一句汐汐读着,尽量地争取时间,好想出应对的言辞。幸亏他确实机智过人,很就就镇定下来,装出一副义正词严的样子对乾隆说:“臣没有接到这封密信,倘若接到,臣一定会更加严惩国泰。”

此话一出,立刻就化去了刘墉、钱沣的蝴公,乾隆的语气也和缓下来,转而问刘墉和钱沣,办理国泰一案时,和珅是否曾经从中作梗,阻挠办案。由于和珅行事谨慎,早就有防备,办案过程中,很少手。刘墉只得据实禀报,说和大人并没有私情。乾隆立刻转忧为喜,说国泰这是一厢情愿要攀附和珅,和珅是国之大臣,料也不会做出这种不轨之事来。就这样,和珅松避开了他们的蝴公

在这件事上,和珅奉行了一个官场职责:能保就保,该放就放。当然,刘墉自始至终支持钱沣,刘墉的度对此案的展也起到了推作用。

这一次在与以大贪官和珅为首的贪污集团的较量中,以刘墉为首的正义人士终于大获全胜了一回这对于以和珅为首的贪污集团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刘墉这样在朝廷表现自己,和珅当然怀恨在心,他从此处处刁难刘墉,总想找机会打击刘墉。和珅他们对于自己的失败当然也要做个总结。

乾隆将国泰、于易简二人赐,是迫于当时的形:先是大学士阿桂、大将军福康安联名弹劾国泰,只是建议将国泰调职务而已,这是成熟考虑的谨慎处罚,给足了皇帝的面子,也为国泰留好了路,只要他善于走,定能得以全而退。谁知乾隆拿不定主意,非要询问于易简不可,结果于易简担保没事。乾隆帝在此情况下还是留了一点手,又派刘墉、和珅这两个与国泰都有密切关系的人查处此案,本来的意思是想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一方面向所有大臣表明自己的皇妃家人的确从来没有贪污索贿的行为发生,一步表明自己的清。即使有这样的贪污索贿的行为发生,也会被刘墉、和珅这两个汉大臣净利落地处理掉。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自己一而再、再而三的表说明自己对于处理贪污索贿行为的重视程度。结果呢一箭双雕的目的没有达到,自己还被别人装去了真是要面子活受罪。

况且,这时候的乾隆帝向皇妃也没法代呀他信誓旦旦地表示国泰会没事,可惜还是出事了,他的威严何在,皇权何在国泰贪污索贿数额巨大不假,但是再大的数额,看在皇妃的面子上,还不能让他留下一条小命怪只怪这个刘墉太板,他难真的不知乾隆帝派他去的用意总之,乾隆恨透了刘墉。

皇帝的这些心思岂能瞒过朝夕相伴的和珅世界上再没有什么人比和珅更加了解乾隆帝的了。所以他想,我一定要充分利用乾隆帝对于国泰贪污案的事反思,众人之,共同对付这个可恨的刘墉,不除掉刘墉这个绊石,他早晚还会查处到我头上来的

刘墉的面,有三个人乾隆帝、皇妃、和珅时刻都在想着如何利用一切机会全以赴地打击刘墉。

刘墉办了一件案子,却同时得罪了皇妃、皇帝和和珅,今,刘墉的子可就难过了。这三个人,毕竟哪个他都惹不起。

这样一来,刘墉在朝中的子可就真的不好受了,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刘墉查处国泰贪污案在朝中际遇吧。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初,刘墉因为泄他和乾隆帝关于评价当时另外两个大臣的谈话内容,不仅受到申饬,而且失去了本应获授的大学士一职。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年八月,乾隆委托刘墉主持祭拜文庙。因他没有行规定的一揖之礼受到太常寺卿德保的弹劾。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年夏天,刘墉兼理国子监,发生乡试预选考试中学生向监考老师礼的事,被御史祝德麟弹劾。

但是,当时御史祝德麟本来弹劾的是巨蹄的监考老师黄寿龄受贿,而且祝德麟在奏折中还夸奖了刘墉一番。说“国子监考试惟刘墉、邹炳泰二人清介素著,诸生不敢向其馈”。此事件的最终结果是,乾隆帝借题发挥,刘墉受到了不应该有的处分。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年二月底至三月初,负责皇子育的上书诸师傅因为连天雨没有入值,乾隆帝得知这个情况十分恼怒,时任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上书总师傅的刘墉被责处得其严厉,降为侍郎衔,不再兼职南书

乾隆帝还专门为此下了一上谕,大意是说因为刘墉是大学士刘统勋之子,念及刘统勋为朝廷效多年,才对刘墉加恩擢用。而刘墉在府任上还算勤勉,及至出任学政就不再认真办事,在湖南巡任上官声也平常。入京为尚书,办事情更是一味模棱两可。我曲意优容,未加谴责,原以为他会羡集圣恩,勤勉办事,不想竟然发生上书诸师傅旷工七之久而刘墉置若罔闻之事。

并说刘墉这样事事不能尽职,于国则为不忠,于则为不孝,其过失甚大,实在不能宽恕。可以说措辞相当严厉。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刘墉为当年会试主考官。因为安排失当,阅卷草率,违制和不格的卷子很多。按规定,刘墉等至少要罚俸10余年。乾隆帝虽然作了宽大处理,刘墉还是被“严行申饬”。嘉庆元年1796年,因为大学士一职空缺多时,破格增补户部尚书董诰为大学士,而资历更的刘墉则被排斥在外。

不提拔就不提拔吧,还做贼心虚地发表了一篇上谕,在上谕中毫无来由的又一次批评刘墉“向来不肯实心任事”。并举例说,皇帝曾向刘墉询问新选知府戴世仪可否胜任,结果刘墉对以“尚可”。而戴本来十分庸劣,断难胜任。可见刘墉平里对于铨选用人全未留心,只是以模棱两可之词敷衍塞责。要他“扪心内省,益加愧励”。嘉庆二年1797年,授刘墉仁阁大学士,但仍旧指责他“向来不肯实心任事,行走颇懒”,并说“兹以无人,擢升此任”,可见其评价。

当然,以上两条嘉庆初年的上谕,代表的仍然是乾隆帝的意见。

从刘墉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出,和珅肯定在其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大丈夫报仇,十年不晚一定要制刘墉的发展。但是,无论如何,刘墉照样在这么险象丛生的官场中游刃有余,可见他是一个非常善于总结经验训、非常善于反省的人,他的家早就会了他这些。他知,这是乾隆帝在故意找碴收拾自己;他也知,和珅在这中间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怎么办呢只能是一方面努怒气冲冲的乾隆帝,另一方面极与和珅等贪污集团周旋。这个工作不好做,而且费神费。刘墉居然熬过来了,也真是难为他了。

刘墉知,无论你做的对与错,只要皇上看不上你这个人,解释只会越来越糟,所以他脆不解释,免得越描越黑。只要小心伺候皇上,总会有机会获得皇帝的好的。怎样博得皇上的开心呢他充分利用自己诗、词、歌、赋、书法、文章等方面的聪明才智去讨好皇上,让他消除对自己的戒心,自己一定有机会东山再起的。

刘墉的书法可谓一绝,又善于对对子,于是决定以此为突破,与皇上消除隔阂。国泰案的一天,乾隆帝率领几个有文采的大臣去盘山散心。

今天天津市蓟县的盘山因为很像江南的山而很受乾隆帝的赏识。乾隆帝曾八游盘山,并留下了“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之句。因此乾隆帝每次遇到不开心的事时就会想到盘山来散心。

每次都少不了刘墉,这次乾隆帝虽然不想带他出来,但是刘墉太有文采了,只有带上他一路上和自己诗作对才能尽兴。不仅如此,乾隆帝还带来了一个戏班,在盘山上面的“江山一览阁”的大戏台上唱戏。乾隆帝一边听戏,一边思考。忽然心血来,要群臣为戏台拟联。某大臣才思西捷,立即献上一联:

听律吕,点破世炎凉;见冠,描尽人间冷暖。

这副对联生传神地概括了戏曲的艺术规律,对仗工整,寓意刻。但乾隆觉得它过于文雅,少了一丝生气和活泼。片刻之,另一大臣出了第二副对联:

似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是谁。

这副戏联就像佛家的谶语似的,让人觉得玄之又玄,难以理解。况且也不太律,难怪乾隆嫌它国潜,要众臣再想一想。此时,戏台上刚好在演空城计。诸葛亮端坐城楼琴饮酒,司马懿率领大军兵临城下。刘墉见此情景,忽然来了灵,就信手拈来下联:

三五人可做千军万马;六七步如行四海九州。

乾隆很意,认为此联平易朴实,没有那些生涩难懂的词句,但却寓意刻,雅俗共赏。乾隆帝兴致勃勃地命令刘墉立即笔墨伺候,将这幅对联写好。现在这副对联还在“江山一览阁”的大戏台上。

众人继续行,乾隆帝忽然想到了蓟县周围的几个县名很有意思,就有意将他们串联起来作为上联:

密云不雨旱三河,虽玉田亦难丰

刘墉一听,乾隆帝的上联用了蓟县周围的四个县名,那我也用蓟县周围的四个县名对下联吧。于是刘墉很就给出了下联:

怀皆遵化,知顺义是良乡。

下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寓意刻,是妙对,乾隆帝非常赞赏刘墉的这个对仗十分工整的对子。此,这种事情发生得多了,乾隆帝对刘墉的火气也就逐渐地消失了。

这样,刘墉在无形间就化去了乾隆的恶意,只有和珅仍然对他虎视眈眈,和珅不是乾隆,光对句作诗可不能够让和珅意,刘墉该如何与和珅等贪污集团周旋呢

刘墉虽然对贪官恨之入骨,且自己不屑与之为伍,但还知对于贪官,就要投其所好这并不说要向和珅投降,这可不是刘墉的做事风格。

刘墉在国泰案件之,立即主与和珅讲和。怎么开始呢总不能直接就表示扶沙,所以,刘墉就想起了自己的书法。说起刘墉的字,那还算是有名的书法家。史传其“书名天下,政治文章皆为所掩。”

乾隆时期,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刘墉并享书法声誉。当时人们称翁、梁、王、刘“四大家”。其书法艺术成就,当推刘墉最高。自有以来其与翁方纲、成王永瑆、铁保并称“翁刘成铁”。包世臣艺舟双楫称:“文清少习光,壮迁坡志,七十以潜心北朝碑版,虽精已衰,未能造,然意兴学识,超然尘外。”近人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称“石庵亦出董其昌,然大厚思沉,筋摇脉聚,近世行草作浑厚一路,未有能出石庵之范围者,吾故谓石庵集帖学之成也。流传书迹较多。著有石庵诗集,刻有清堂帖。小楷册,书于嘉庆元年1796年,纸本墨迹。凡24行,共360字。各页均纵118厘米,横69厘米。故宫博物院藏。刘墉的书法,初看圆隙沙花,若团团棉花,审则骨络分明,内。刘墉精于小楷,其特由此件作品可窥一斑。他写的蝇头小楷有擘窠大字的恢弘气象,结丝毫不令人觉得拘,点画洁净讲究。重与馅汐尉织在一起,加之偶尔入行草笔意,使得整个作品在规模的大效果中不乏生活泼的情趣,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世人们称许他的小楷不仅有钟繇、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的法度,还有魏、晋小楷风致,实不为过。

和珅为了樱禾皇上,也总以文人自居。他久闻刘墉书法之名,总想得到刘墉的字。正好国泰案发生的些天和珅向刘墉索取字画,但是当时刘墉借故推脱没有给和珅写。刘墉心想,我何不脆现在给他写个条幅呢说不定能缓和双方关系呢。二话不说,他写完了就主给和珅去了。

刘墉为什么这么急于与和珅修好呢原来,刘墉认为和珅当时气焰熏天,不可与其彻底破脸皮,这个时候,千万不能着急,毕竟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收拾和珅这个贪官、这个天下贪官的总台,不能因为一时的冲而栽在他的手里,只有忍耐,坚持下去,等待彻底剿灭他的时机。最终,刘墉等来了和珅倒台其家产被抄的好消息。

为私利毒福崧

和珅在朝中的权越来越大,为官也不像刚开始那么小心翼翼的了。他对自己的信极尽笼络之能事,而对冒犯他的人,公开的打击报复则是常有的事。

浙江巡福崧为人正直,豪不羁。因不愿与和珅结,也从来不去和珅府上拜会走,和珅就衔恨在心,居然派人鸩杀了福崧,其嚣张程度,令人发指。

福崧是朝中老臣大将军阿桂的部下。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20多岁的福崧跟随阿桂出征,在一次战斗中,福崧先士卒,冲锋在。就连敌人的火把福崧帽子上的花翎打落下来,他也毫不惧怕,丝毫没有退却的意思。战斗胜利结束,阿桂对他的英勇表现非常赞赏,有意抬举他。经过多年磨炼,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阿桂举荐他做了浙江巡

福崧为人正直,做事也非常果断明确、毫不糊,下属都十分敬畏他。此时的和珅因为乾隆的倦勤而更加受到乾隆宠信,权倾朝。外地的督大员每年回京述职,都要带着重礼去拜会,以和珅不找自己烦。福崧为一省巡,对这种事情也是见怪不怪了,可他就是看不惯贪得无厌的和珅,不愿与其同流污。每次回京也不登门拜访,礼更是没影的事,这就貌似福崧在公然战和珅的权威。于是和珅对福崧就怀恨在心,想报复又一时间难以抓住把柄。和珅就要自己在浙江的耳目密切注意他的向,一有对福崧不利的证据,立即向他报告。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等到了机会。

事情是这样的,和珅有个信是两淮盐政,名全德。此人正是在和珅的关照下获得这一职位的,所以他向来对和珅恩戴德,暗中给了和珅不少好处。

有一天,全德派人飞驰给和珅一封密信,报告了福崧在浙江的一件事情。全德是盐官,偶然发现两淮盐运使柴桢挪用了两淮课银22万两,悄悄调查发现,其中牵连了很多人,他不敢擅自决定,于是飞马向和珅请怎么处置。

原来这柴桢本是浙江盐,没有什么政务能,靠贿赂、溜须拍马才入仕做了官。他在浙江盐上任不到一年,很升任为两淮盐运使。离职,还有22万两银子的亏空无法代,柴桢肯定是拿去巴结上司了。他于是向福崧情,请让他先去扬州就任两淮盐运使的新职,亏空的银两他随筹集齐备,尽将亏空补上。福崧与他有些情,就答应了他。

柴桢果然说话算话,到扬州就任,发挥他贪墨挪用的强项,不到五个月就筹措了22万两银子,回浙江补足了亏空。官府的银子也没有损失,此事按说已经了结。然而恰好被两淮盐政全德知了。全德认为:柴桢只不过一个小小的两淮盐运使,到哪里筹措到那么多银两觉得有贪污挪用的嫌疑,全德就留了个心眼,暗自打探,原来是商人王履泰等五人缴纳的钱粮被柴桢私自截留,以此挪用了22万两银子。

查到最,全德为难了,因为他利用自己作为盐官的利,悄悄查了盐的旧档,查到有柴桢“馈福公金一千两”的记录。连户部尚书福安都和柴桢有非同一般的关系,其实这事儿全省上下都知,大家只是心照不宣都不说出来罢了。全德见此事涉及朝中一品大员,不敢随做主。他顾忌到和珅与福安的情,于是把这件事情了下来,不敢张扬,立刻派人去请示和珅下一步应该怎么办。

和珅与福安向来走密切,关系非常好。和珅见自己的老朋友遇到了大烦,没做歇就来到福安的府上和其商议对策。因为是老熟人,和珅也不客气,他自行屏退下人,然问福安是不是跟两淮盐运使柴桢往甚密。福安在和珅面也不隐瞒,就承认确有此事,并说此人向来忠心,就是办事有些毛糙,不十分让人放心。

和珅表情严肃地告诉福安,他估计得很对,这个柴桢现在已经出了问题,很就要被弹劾。两淮盐政全德在盐旧档中查到有馈福公金一千两的记录。他怕那个福公就是福安,特意千里报信到京城。和珅今天就是来问清楚此事是否属实的。

安一听大惊失,不仅告诉了和珅柴桢向自己行贿的事实,而且还请和珅想办法救他,千万要把此事下去,否则自己的程就毁了,说不定连命都要搭去。

和珅对此见怪不怪,只是对福安说如今皇上正在严查京官与地方官结,一旦被人抓住把柄,弹劾京官结外地官员,那就等于是到墙上,烦就大了。如不能抓住真凭实据,则一切都还可以挽回。

安见和珅这么说,这才放心。原来他向来小心谨慎,与柴桢都是私下联系,从来没有书信联系,断不会留下把柄,估计这个记录也是柴桢私自记的,反正福安这里是什么都没有。

和珅见福安这般仔,于是就告诉福安,暂时住此事,难免以会爆发,脆一不做二不休,找个替罪羊,以绝患。既然全德说福崧也牵飘蝴来了,倒不如把一切罪过都推到福崧上。其实,和珅之所以有这种想法,也是有他个人的原因的这个福崧对他傲慢无礼,从来不把和珅放在眼里,威震八方的和珅怎能让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生着这么一个头,所以,他想趁此机会打击福崧,杀给猴看。

安是个带兵打仗的好手,说到钩心斗角,与和珅相比还差很远。和珅告诉福安,福崧卖给柴桢那么大的人情,那可是22万两银子的亏空,任谁一想都会认为这是给福崧的厚礼。把记录中的“福公”理解为福崧也是很正常的事。

安这才明和珅的想法,心中却是一阵发冷文化人就是不能得罪与此同时,他还不忘奉承和珅一番,并表示了自己的担忧福崧能那么容易承认吗他要是承认了,就算朝中有人为他情福崧也难免会脑袋搬家。另外,他还担心柴桢的工作不好做,总之他对这个计划就是有些不放心。

和珅却说,柴桢这样在官场上没有立场的人是最好对付的;至于福崧,他不承认是理所应当的,没有一个贪官会松认罪的。我们只管把证据做足,大刑伺候,不由他不就范。最好能神不知鬼不觉、不明不去,这样就无对证了。

(20 / 33)
和珅全传:从御前侍卫到军机大臣

和珅全传:从御前侍卫到军机大臣

作者:凡禹/和琳
类型:清穿小说
完结:
时间:2018-07-16 19:14

相关内容
大家正在读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Copyright © 2025 笔墨阅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台湾版]

联系方式:mail

当前日期: